《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2)
談及福澤諭吉獻身教育和翻譯方面的成就,在此我們可能要暫時擱置其引來爭議的「脫亞入歐」觀點,冷靜回顧其生平和學識歷程,這樣方能得到持平的,進而理解他在日本近代史中的地位。福澤諭吉生於1834(天保5)年,是父親福澤百助(九州豐前中奧平藩的武士)的么子。不料,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將他帶回故鄉中津照料。他於孩童時期,即顯現出好強和嫉惡如仇的性格了。他21歲之時,經由同藩朋友的幫助前往長崎遊學。彼時,日本尚未敞開鎖國的政治體制,就地緣政治學而言,這時唯有透過長崎這個「偉大的窗口」才能汲取歐洲的先進文明。福澤諭吉是極富行動力的人,他很快地住進了槍砲專家山本物次郎的家裡,開始學習荷蘭語。然而,他自覺不夠精進,於翌年,前往了兄長工作的地點大阪,進入蘭學(藉由荷蘭語書籍研究西方學術、技術、海外情況等的學術總稱)的最高權威緒方洪庵的私塾學習。不過,就在他力求上進的隔年,他卻遭逢兄長死亡,繼承家業的重負,他在緒方的私塾裡表現優異,終於成為正式的塾生。
福吉諭吉25歲(安政5年)的時候,來到江戶的鐵砲州(今東京都中央區湊町.明石町附近的舊稱。又有一說,幕府用來試射鐵砲的地方)奧平藩的宅院裡,給同藩的子弟們教授荷蘭語,為將來吸取新知鋪平道路。其後,一場奇妙的際遇,很大地改變他的世界觀。某日,他到橫濱四處探訪,看到外國人,即以荷蘭語交談,但是他旋即發現,荷蘭語完全派不上用場。經由這個意外的震撼,他改變了想法,幾乎是獨自摸索的,開始專心致志地學習英語。或許,老天已看見他深刻的努力,並決定給予試煉的機會。這一年,幕府任命木村攝津為外交使節派往美國,福澤諭吉亦被遴選為隨員出訪,翌年年初,該外交使節團搭乘咸臨輪,從品川近海出發,經過35天的航程,停泊在舊金山港。他們進入美國境內,到各地考察,於5月,該外交使節團返回浦賀港。
對福澤諭吉而言,這趟美國之行,不止是擴展世界觀的佳機,亦是他獲取新知識和建構學問的來源。在隨行考察期間,他買了一冊《韋氏英語辭典》,這本辭典的引用,為其學問打下重要的基礎。此外,他似乎天生就具有出版家和譯者的稟賦,把實學和實用主義發揮到極致。因為,在這一年,他翻譯並出版了支那語的英語辭典《華英通語》。以其作品的出版順序來看,這是他初試啼聲的作品,而且年僅27歲,英氣煥發的年紀。(待續-3)
標籤: 日本文學評論
1 個意見:
有趣的介紹,期待後續文章!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