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

 作家必備前頭燈

 

          三、四十餘年前,餐館經營者或老茶莊,偶爾會遇到這種光景,顧客大模大樣走進來,隨即如長官視察般的點這喊那的,擺出一副老大有錢我最大的架勢。我們用「客大欺店」來歸納這種顧客。但不可諱言,與其相反,也有「店大欺客」的情形。店家看高不看低,見大戶進門就極盡逢迎,若普通(或路過)顧客上門,則冷淡對待。對商家來說,面對這兩種極端現象,其實都要反躬自省。因為客大欺店的產生,表示你給對方錯誤訊息,虛情抬舉更助長了這把氣焰。而店大欺客原理簡單,就是你生意甚佳,別說沒有以客為尊,簡直沒把普通顧客放在眼裡,當顧客漸漸不再上門,失意無法維持下去,也就為時已晚了。

 


基於上述經驗,我喜歡將這比擬為作家與出版社(編輯)的關係。著名作家憑其知名度凌駕在出版社上,大小事情都要指揮(什麼全彩精裝啦、限定版啦),毫不聽從出版社(編輯)在行銷各方面的建言,就是要硬幹到底,貫徹他個人的絕對意志(反正,我出書我最大,版稅一次到手,虧損就由出版社承擔)。我認為,這就是「客(作家)大欺(出版社)店」的典型案例。而店大欺客也很理解,除了大作家以外,其他的統統是小作家,要吃好果子各憑本事,自己推銷去,沒把你中途丟包,就算你祖上積德了,有些作家被悄然棄單多年,文壇愛心站社工員竟然都還沒發現呢。 

事實上,我舉這兩個極端案例,有自己的私心之用,同時旨在突顯編輯之於作家的重要性。作家出書如暗夜走山路,儘管他已有類似經驗,但人在得意之時,總有疏忽的地方。這時,編輯就是扮演作家的前頭燈的角色。上路前,卓越的編輯們會幫你檢查裝備(章節結構、錯漏字、用語是否通順、書名不宜過度自戀等等),一發現有什麼弊端,一定提醒作家適時訂正,使其做得更好。對每個編輯而言,他們絕對是以做好書為前提,不可能以謀殺作家書籍為樂。我認為,現代作家必然要與俱進專研寫作技藝,也應該花點時間研究出版和編輯,出版的意義在於,推廣一本(更多)好書。任何發揮影響力的好書(詩集、文學史),絕對勝過孤芳自賞的論文。 

最後,我以大塚信一的《理想の出版を求めて:一編集者回想1963-2003》書名為例,三聯中譯版並未沿用日文原書名,而是以《我與岩波書店:一個編輯的回憶1963-2003》為書名,更具畫龍點睛的新奇。因為比起歷任換屆的總編輯,岩波書店是老字號出版社,讀者更容易辨識這塊理想象徵。至於,我兩書封面並存,用意十分簡單,今後有意投入翻譯日本出版界的同行,不妨找來原書對照閱讀,可習得出版專業行話,亦能就此加深對出版業的珍愛。(2022811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