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巴別塔之路
今年1月8日起,NHK推出電視影集《わげもん~長崎通訳異聞~》 每周六播出,共分4次。 這部影集的故事在描述江戶時期在長崎擔任通詞(口譯員)的艱辛。當時,長崎是非常繁榮的國際都市,也是通往西方的唯一窗口,而特製的人工島「出島」即是與荷蘭的交易地。
現實的情況是,那時通曉荷蘭語的通詞很少,而且任務特別吃重,不僅要傳達商品交易的細節,包括政治方面的交涉、走私事件以及情報的蒐集等等。事實上,在美國海軍准將佩里率領四艘黑船來航(1853)要求通商之前,荷蘭以外的西方列強,美國、英國等外國勢力已加大力道,衝撞著日本緊閉的國門,通詞們比島內的日本同胞更早感受到這時代嚴峻的拍擊。幕府當局向「通詞」們下達命令:「必須盡快學好英語!」因為隨著荷蘭語的逐漸式微,英語成為語言的主流,口譯員必須更專業化有組織運作,才能擔負起完善傳輸的重大任務。
從經驗者的角度來看,口譯和翻譯這種需要高度專注的精神勞動,是一種極限挑戰似的考驗,因為口譯與翻譯的精確傳譯或者因認知偏差所造成的誤譯,必然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不是拍手叫好,就是製造爆發衝突的條件。 如果你問我,既然當口譯員和譯者這麼辛苦而危險, 為什麼那麼多人依然要投入這個高危行業呢?我沒有什麼好的答案。不過,我覺得從事這個工作,還是好處多多,首先失智症不會找上門,其次,在抽象的意義上,人生苦短,適度的自虐為樂,也是一種快樂。(2022年3月17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