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帝國政治體制中的棒球通史

 

印象中,我就讀國小的時候,幾乎所有熱血的男同學,都迷上打棒球這個運動,在童年時期,打棒球能夠強健體魄,又是變身英雄的機遇(像金牌投手許金木)。當年,那些獲選進入校隊的同學,實在令人欽羡,但像我一樣不夠格被排除在外的同學,並沒有因此氣餒,照樣自行製作裝備:找個大小適中的圓石頭,仔層密實纏上塑膠繩,它就是一顆合用的野球;沒錢購買皮手套,就用舊報紙製成手套,它同樣開合有度,可以接住沉重的野球;而球棒製作也不成問題,堅硬的番石榴樹幹,就是最好的材料,如果說,它與正規軍的打法有什麼不同的話,我想,僅止於打者揮擊出去的時候,少了些豪邁的響聲而已。

 


所以,我的棒球明星夢很短暫,真的是月下美人----曇花一現。不過,我相信這是上天的安排,祂很早就看出,我不適合投入運動界發展,應該另闢新的道路。例如,翻譯書籍或當體育記者,以文字再現或轉播講解體育賽事,成就不如棒球明星,卻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四年前,我還經常到台北紀伊國書店訂購書籍,有時候會遇上些冷門好書,小野容照《帝国日本と朝鮮野球》一書就是。這部專著主軸在於考察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朝鮮棒球演變,有著帝國政治體制中運動通史的特色。其中,還提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代表台灣在甲子園贏得比賽的記述,「嘉農精神」這一新詞,於焉誕生的歷史回音。坦白說,我很想就此撰寫長篇書評介紹,但自我認知偏誤,虎頭蛇尾的毛病又犯,終於沒能出發(寫作),眼看時間飛逝而過,真心期盼出版社無懼於書市的低迷,譯介這部長銷書可望翻轉赤字。(2022315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