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神學家的觀點

在以撒.伯林《啟蒙的三個批評者》一書中,論及「維柯的哲學思想」的篇章裡,有個注腳頗令人興味。他說,「笛卡爾關於文學科的觀點可以從以下語句中獲知:一個有文化的人想了解羅馬帝國的歷史,並不需要懂得希臘語或者拉丁語,這就好比他要了解歐洲最小的國家的歷史,也不需要懂得瑞士的方言者布列塔尼語。」在這段引文之後,他接著說,「維柯並不準備接受這一點。」。我專心致志讀到這裡,突然閃過一個念頭:說來慚愧,我除了中文和日文之外,完全不諳任何外國語言,更遑論要閱讀原文了。對我而言,這時有中譯作為引路明燈,閱讀的進程自然安心些。基於這種心理作用,我當然要向笛卡爾投下贊成票的。試想,如果沒有譯本充當媒介,不諳外語的讀者何以與外部世界做聯結呢? 
以我個人為例,兩千年以前,我讀了些劉小楓(未政治轉向之前。*上個星期二早上,我與作家余杰共進早餐,我請教他為何自稱文化基督徒的劉小楓,後來改變立場成為中共政權的國師?余杰說,這與劉小楓教學生涯(受挫)的際遇有關……)編選(著)的書籍,為其斐然的文采所引吸,對基督教神學產生了興趣,買來十餘冊相關論述自習。不過,那些書多半為導論或入門書,並非神學家的經典著作。如比,劉小楓探討基督新教泰斗卡爾.巴特的神學思想,我從那裡得知卡爾.巴特的代表作:《羅馬書釋義》和《神學與教會》,亦有簡體中譯本,它們就放在山外書社的專櫃上,但我卻望而生畏,每次只是立在書架前,帶著虔敬之心取下翻閱數頁,承蒙智慧的福澤,再返歸原位而已。不過,讀書人總是有自尊的。我告訴自己,或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卡爾.巴特的詮釋。 
後來,我覓得了《論莫扎特》一書,這部論述莫扎特的文章選編,並不是大部頭,全書大約11萬字,恰好符合我往下閱讀的勇氣。但更重要的是,該書收錄了卡爾.巴特和現代天主教神學思想家漢斯.昆的文章,透過這兩位神學大師的觀點,不諳莫扎特的我,也許亦能托其指點認識莫扎特音樂中的神性。此外,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跟隨歷史哲學家或神學家的視點看世界,必然有其不凡的發現。這樣一來,我就不會成為智識的孤島,在世俗庸碌的波浪中,多培養些虔敬宗教的氣質。



標籤:

1 個意見:

2019年8月25日 凌晨1:35 , Blogger 2pcafe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