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言靈
有文友來訊問我,為何經常現示簡體版中譯本的書影,難道臺灣的(日本文學)中譯本與之相比遜色或不夠完美嗎?我明白他的疑惑,卻無法解決他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層面甚廣,個人(讀者)學養不同,對於譯文優劣的判斷,自然大不相同,僅這些因素就不可能得出共識了。直到現在,我仍然頑固地認為,譯者或寫作者既然使用中文翻譯和寫作,就必須把中文的明晰和典雅特性表現出來,充分表達或傳譯作者的思想,若做不到這個程度,至少應當通達可讀,否則只會在讀者面前築起高牆而已。我知道時下出現另一種極端,亦即以臺灣式的中文(而非專業的台語表記)較能突顯或高揚「臺灣本土意識」的做法,對此我同樣不敢苟同。如果我們用工具理性的視點來看,一個譯(作)者不在文字思想內容做深刻精確的傳達,抑或無法與反對者做正面交鋒,卻以維持表象政治符碼的尊嚴而自豪,絕不是最佳的戰略,也無關乎政治意識型態或政治體制的認同。試想,在現今的臺灣,有多少披上語言的外衣,
卻行政治詐術之實的狂徒?與此相較,膚淺的政治符碼,一點都不重要,不值一枚粗糙的面紙。
這位文友還遇到了一個問題。他翻譯多部小說,日前卻遭到匿名讀者的惡評,把其譯本說得一無是處,在文字當中充斥著自恃甚高的氣焰,他為此而委屈。我認為,譯者和作者全力以赴,無愧於心即可,不必也不可奉承讀者,要像作家余杰霸氣回覆讀者一樣,買書是消費行為,我不必迎合你的想法……。相反地說,我應該恭喜這位文友,因為他已成為被詆毀的對象,表示他就是同業中的勁敵,突顯對方的憤怒和嫉妒之火正迅速地燃燒起來。這對於他而言,的確是一場無妄之災。其實,也可略而不讀的。
而他的遭遇,使我想起「言霊」這個詞彙來。學過日本語的人多半知道「言霊」這個詞彙。按照日本《大辭林》解釋,意指「語言內在的神靈、語言的威力」,也就是說,古代日本人相信「語言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在此,我進而做了聯想日本文學簡體版中譯本的事情。現在,這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讀者上網都可購得中譯本書籍,取得閱讀的文本,這對於讀者和譯者都是好事。因為這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兩個國家的譯本的優劣(長短處),都在公開透明的場合下進行評價。退一萬步說,匿名者與其無根由的負評,不如衷心為對方獻上祝福,生活豈不是更舒坦嗎?我覺得,閱讀好書可以改運,樂於祝福的人,本身就洋溢著幸運的光芒。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