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電話----追蹤林芙美子
現代的通訊軟體真方便,透過手機和網路電話,立即可與國外的親友聯絡,要通話多久自己決定,不像以前撥打越洋電話,總是擔心電話費昂貴,講話的時話,必須保持言簡意賅的原則,絕對沒有多餘的廢話。日前,文友三國大介發了訊息給我。他說,將於四月初返回臺灣小住一陣子,屆時碰面又可暢談日本文學一番。昨日(27日)上午,我們聯線暢談了兩個多小時。這是我們期待的盛會,兩個跨越年齡限制的文學沙龍。我覺得,每次聊談我的收穫似乎很大,因為我不斷追問,他就不斷地回答,我就從他那裡得到各種思想的靈感。就此而言,這種談話方式很自由,也算是現代版的越洋訪問,對一個日本通的訪談。不需諱言,我有些寫作的題目和材料,正是在這種對談和激盪中形成的。
說來我們頗有默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完成的事情必須趁現在做,不宜閒散度日。去年,我們就選定了共同題目,日本作家與戰爭的關係,這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這個面向的探討或許有助於我們打開新的視野,把我們從劃地自限而不自知的美好錯覺中拉拔出來。他說,他從特殊管道購得了一本奇書,主要在探討以《流浪記》一書聞名的作家林芙美子,當年作為戰地記者被派進駐南京,按照其日記顯示,彼時她在光華門外餐風露宿(搭帳篷),以時間推算,那時正爆發「南京大屠殺」事件,她為何對此沒有留下隻字片語?這個空白到底有意或無意,想必非歷史專家的讀者都想解開其中之謎。我問三國大介,那本書在大型書店買不到嗎?他說,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詢問大型書店是否販售此書,都沒有下文。後來,他上網寫信給作者欲購買此書,作者回覆銀行匯款,收到匯款後立即寄書。這就是特殊管道的真相。他說,該書作者是二戰期間神風特攻隊隊員的後代,這樣的身分和寫作旨趣,有理由使好奇者更想買來一讀。距離四月初,不到數日之遙,我不由得感到興奮起來。在對談尚未開始前,我先以川本三郎的《林芙美子的昭和》一書,在自家書庫拉開了序幕。(2019年3月28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