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誌專家----川地素崇(讀書隨想)
前兩日,我收到了一只寄自東京的航空包裹,剛開始,我以為是末岡實教授寄來的第二批書籍,細看寄件人和地址,原來是川地素崇先生。今年三月初,福島邦男先生返鄉探親,帶來一冊川地先生的書籍目錄《從古書目錄閱讀『雙六』》,代為轉達川地先生的請託,要我將此書轉交給某位寫過書籍裝幀的作家,他在信中表示,希望與該作家進行交流。據福島先生轉述,川地先生原本計劃來臺北一遊,藉此請我陪同口譯與這作家面談。結果,川地先生由於其他原因,不克前來了,受託轉送贈書的任務,便落在我的肩上。
這不成問題的。我向來樂於成全之美,於是,當下自勵要像快遞員一樣,將此書送至作家的手裡。三天後,我終於完成受託任務了。臨走之前,我特地向這作家叮囑,收受書友贈禮,務必回信致謝,不管你用什麼語言,哪怕語法上出錯了,對方必能從蹩腳的詞句中讀到你的誠意。代轉書籍的事情,暫時這樣落幕了。時間流逝得很快,從那以後,又過了三、四個月,事情似乎沒有往美好的結局前進,而是如旋風逆向我吹來。這次,川地先生寄了三本書,並隨書各附一信,兩冊贈於我(向表示謝意),另一冊書仍然希望轉交給這位作家,希望他這多年來收藏的書籍目錄,與臺灣的讀者們交流。到此,我終於明白了。這位作家可能沒有回信,要不就是濫用了外星球的文字,否則川地先生無需透過我的轉交,直接寄書於他,豈不是來得省事?在這方面,我倒是不怕麻煩,仍然會騰出時間,再次將他的熱忱面交這個作家。
也許,每個國家都存在著「近廟欺神」的毛病,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足以照遍四萬八千方。就我仔細閱讀這三冊書目,和對這作家寫作背景的了解,我認為川地素崇所整理彙編的資料,遠遠超越這位作家的能耐了,縱然當他的領路師傅,一點也不為過。在此,我這樣評價川地先生,他既不知情,也沒料想我會撰寫此文。當然,嚴格說來他這厚實的內容,沒有編者的高論,而是編年史式的書目,並附帶日語五十音索引,很方便查找,有當年購書價格的紀錄,有書價的行情起伏,以及文壇小軼事等等。我不是從事書目研究的料,可覺得它們對我助益極大。換句話說,只要我敢於立下研讀的目標,我即能按圖索驥尋書,一來省下時間,二來購書方向明確,沒有比這更珍重的贈禮了。不消說,今後我當然要善加利用,好好推進我局限的閱讀視野。
有個現象必須指出,日本和臺灣兩國的出版業,在行銷體制方面很相似,網路紅人和名作家出書易如反掌,隨時受到媒體熱烈的追捧,直到你紅火式微,化為無用的餘燼。相反,沒有這些光環照耀的作者,希望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跡,只能與錢包商量自費出版了。進一步說,在日本,像川地素崇這樣編著的「奇書異冊」,與主流社會的閱讀價值是不符合的,因為它偏離正統的編輯體例,這點很難受到大眾的青睞,得以出版亦乏人問津。就算你千里尋親似的找到它,立馬向大型書店訂購,未必能順利調得此書。尤其在競爭激烈的日本書市裡,出身正確的書籍,都很難在擁擠的書架上,覓得立身之所了,何況這些出版即注定離散(Diaspora)的「奇書」了。據日本出版業者透露,在日本出版自費出版費用極為高昂,幾乎是臺灣印製單本書籍的六倍之多,不準備一筆大錢,出書的夢想肯定無法實現,但儘管如此,為了自我意義的完成,還是值得冒險一試。川地素崇出生於1949年,之前在醫院擔任細胞篩檢的工作,1991年以來,他一面工作,一面到處訪書,共計已編著四冊奇書了,退休後他依然熱衷此道。
說來奇妙,我在此概述川地素崇的經歷之時,不知不覺間,自以為是地感受到他為書而生的精神姿態,以書會友的熱情。我們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僅止於神交和筆談,或許,這算是書蟲之間的連結吧。在網路無國界的時代,向同好釋出善意,應該可視為公共的善,既為公共的善,就值得傾力傳播,放棄各從所好的習慣,用讀書的善行,補綴無書的空白。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