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日語中的「自然」:溝口雄三《中國思想的再發現》
對我而言,日本漢學家溝口雄三的中國思想研究,是我獲得另一個視角進入中國思想研究的途徑之一。稍為誇張地說,讀其思想史背景的論述,我立刻華麗變身,彷彿外科醫生為患者完成一次繞道手術,直取思想變異的病灶。換句話說,我就是借用此機會來深化自己的見識的。
簡單舉例一下。
溝口雄三在《中國思想的再發現》(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9)這部論文第三章〈中國的自然〉提及了「日語中的自然」,這個題旨特別有趣,我期待從語言思想發展史的角度,進一步與我原以為所熟悉的日語再次相遇。
他這樣寫道:「自然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具有很多的含義。但是在江戶時期,它並沒有像現在一樣,將它作為名詞使用.。安政5年(1858年)的《和蘭字彙》中記載稱其為NATUUR的譯語,被譯為「造物者所創造之物」「本體」「造物者的力量」「造物者」等等,並不被看作是「自然」。但NATUUR的形容詞、副詞形式的NATUURLIJK則被譯為「自然得」、「自然的」,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日本,「自然」這個譯詞一開始即作為形容詞、副詞來使用的。
明治6年(1873年)的《英和字彙》中,將NATURE將譯為「天地」、「萬物」、「宇宙」、「本體」、「天理」、「性質」、「造物者」等等,還保留了「自然」一詞。然而,到了明治14(1881年)的《哲學字典》中,譯詞出現了變化,有「本性」、「資質」、「天理」、「造化」等意思,「自然」卻不在其中了。換言之,在當時,「自然」還沒有被確定為NATURE的譯語。明治24(1891年)的國語字典《言海》中,將しぜん(自然)一詞,作為名詞選錄在篇中,但它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天然」。翌年,明治25年(1892年)的《日本大辭林》中,也將其解釋為「自然而然、自我一人」。
(我認為)像現在一樣表示名詞的「自然」,應該是進入明治30年(1897年)之後才確定下來的。因此,我們(日本人)在考慮中文的「自然」一詞時,與之相對的日本的概念,應該是「自然而然」,而不是歐洲語言中所代表的名詞的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無意識中使用的自然界,人之自然等名詞,既包含了外來概念,也許還含有一些(日本文化)傳統的「自然而然」的意味。這樣一來,我們在思考中國的「自然」一詞時,首先應該弄清楚我們語言中的「自然」所代表的含義。」
讀到這裡,作為讀者收穫很大有滿足的成就感,這突顯出一個道理:探索一種不同的語言文化,並不會因為我們簡單的投其所好,它就會向我們揭示其奧秘之境,在這之前,我們必需要為這樣的「智識相遇」做好充分的準備。(2025年4月4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