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之快與慢
依照我的閱讀經驗,有些書籍可以讀得很快,3、4個小時就能讀完,但遇到嚴肅而燒腦的書籍,就必須放棄唯快必勝的想法了。因為你可能為了快速見效,一目十行追字翻頁(甚至一翻十頁),儘管最後符合自己設定的目標看完全書,可要你回遡或總結它的內容,卻怎麼也說不清楚,自陷在尷尬無語的深潭裡。當然,如果你不坦誠以告,沒人會知道這個祕密,畢竟閱讀是私人領域,除非你願意真實透露出來,否則名家名牌效應還是有人買單的。
基於這個苦澀經驗和挫折,我在閱讀心態上早就進行嚴格矯正了。例如,當我讀到歷史學或政治哲學的著作,就要戒除貪進求快的壞習慣,以慢工出細活的堅持,看看能否從中讀取(挖掘)出有益的見解。我想,這個態度似乎可以延伸到寫作上:你知道多少取決於你探入有多深。
於我「德」阿克塞爾.霍耐特《時代的活體解剖:20世紀觀念史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一書,就如一塊理論性的花崗岩,我必須放慢運轉的速度,然後像碎石機具一樣啃讀它,所以,我有空就咔啦咔啦碾碎讀取起來,直到前天終於讀完了。但問題來了。我能否理路清晰地說出全書內容嗎?我心想,當然沒辦法。因此,像這類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冷硬石書,我還得讀個幾遍才行。接下來,我有必要進入「美」約瑟夫.萊文《人文主義與史學---英國現代史學編纂之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1月)這座史學礦場上探勘一下,看看能否拾到什麼新奇的觀點。(2023年6月7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