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埴谷雄高與自殺之謎


埴谷雄高的寫作風格帶有強烈的虛無主義色彩,因於這個精神特徵,日本評論家便稱他為日本版的杜思妥也夫斯基。事實上,他的本名叫般若豊,埴谷雄高是他使用的筆名。日治時期他的父親離開故鄉福島縣,以稅務員的身份來到殖民地臺灣,後來因查稅的關係認識台灣製糖公司,他的能力備受肯定,因而進入台灣製糖工作。埴谷雄高1909年出生於台灣新竹,直到中學二年級,才返回母國東京就學(注:直到終年住在高圓寺)。簡言之,他在台灣度過少年的時光,自然有著個人的生活體驗。
在鶴見俊輔與埴谷雄高的對談集中,埴谷雄高提到大海與自殺的聯結,讀來令人奇妙,莫非埴谷雄高很早就顯露出虛無主義的徵兆了?他說,澎湖島上有台灣製糖的辦事處,為了製糖的需要,台灣製糖公司會派出船隻將甘蔗載運到澎湖島上,在澎湖每個小島港口卸貨,他曾經搭乘這種船隻。他說,在他當時看來,海上星散的小島,如同脫離日本本土的舞台裝置。此外,他還比較了從神戶港出發歷時五日經由日本本土與台灣之間在海上看到的景觀。他說,從船室往外眺望景感覺真好,尤其在月夜的海上,直想就跳進海裡。當然,這樣做是很危險的。但那種感覺就像你走在海上。不過,那時前往台灣只能搭船,所以許多跳海自殺的事件死因成謎。因此,他來到甲板的時候,身上總要綁著繩子,防止受到月光的誘惑落海身亡。特別是瀨戶內海最危險了。因為海上波平浪靜,從上往下看一動不動,好像引誘你走進海上。台灣海峽就不同了,總是波濤洶湧,反而沒有誘惑的危險。(2020121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