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的魔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在山外圖書社發現了《漢語語法的語義和形式》(木村英雄)一書,眼睛頓時發亮了起來,當下追讀了十餘頁,愈看愈是不忍釋手,自然要把它購下,好好研讀一番。出於職業病使然,之前,我若看見日語方面的專論或譯本,我都會買下備存,補充自己的語學智識。木村英雄這部關於漢語語義和形式的專論,促發我思考一個問題:多年來,我寫了許多文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沒有複雜的想法,頂多讀過幾本修辭學,以此充當寫作奮進的勇氣。不過,若有人問起,我如何運用漢語的章法,或者講解其語義和形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我必然是回答不出來的,雖然我並非因於要取得華語教師的資格。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卻又不想支吾其詞略過,想了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度閱讀了,讀過全書總比不讀來得心裡踏實。
從這本書的宗旨來看,這是一位由酷愛漢語的日本研究者寫成,他以日語母語者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對漢語語法現象做出了觀察和解釋,尤其從自然語言的共性和個性的角度進行審視,力求對其特徵展開更普遍性和更具闡述力的描寫,對於學習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此外,作者在漢語例句的引用上,亦有精心的安排,不是簡略的鋪排比較。在第三章中,他藉由在中國出版的日本當代小說的中譯本,例如:有吉佐和子《恍惚的人》、石川達三《金環蝕》、《日本電影劇本選》、《他的妹妹----日本現代戲劇選》、《木下順二戲劇集》、夏目漱石《三四郎》、松本清張《深層海流》;還援引了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老舍《四代同堂》、劉心武《鐘鼓樓》、諶容《永遠是春天》、夏衍《上海屋簷下》、張辛欣等《北京人----百個普通人的自述,張賢亮《男人一半是女人》等文本,甚至在第五章「疑問詞的語義功能----屬性描寫與個性指定」中,提及了在九個受試者當中,一名以台灣國語為母語的受訪者的語義取向,為漢語的語義和形式的表現,增添了極佳的範例。最後,我有一個感想,僅只這些該書引文的比較,就足以讓我打開眼界,進一步理解漢語的生成變化,以及隨著中文寫作時對於語法和語義的重新認知。光是上述這些智識長處,就值得我為他們大大地宣傳一番了。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