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恐懼的發明(閱讀日本史札記-2

從政權統治的視角而言,德川幕府處理內部壓力方面,仍然帶有封建制度的特質,亦即剛柔並濟的統治手腕。首先,傾注於儒教的推行,鼓勵學習來自中國的學問。對德川時期的日本人,與其說儒教是一種宗教,它更像是哲學的具體呈現,至少它從未與視為準國家宗教的神道和佛教尖銳對立。一個明顯的例證,不僅神道教徒、佛教徒,甚至連基督教徒都受到儒教的影響。在這種政治思想體制下,整個日本國民的思想都滲透著儒教的思惟方式,他們熟知儒教的特殊意義,使得儒化思想成為日常生活的準則。其次,儒教還具有重理智和合理主義的特色,它排斥神祕主義和巫術。當然,其反面就是,日本人的心智因而變得僵硬,道德心也機械化了,結果忠誠成為上位,它被強化為對主人和上位者的義務,而捨棄了一切的人情於度外。
在日本民族主義看來,到了幕府晚期,儒教教育的具體實踐,逐步地把日本的武士培養成有才能的官僚。進言之,隨著政治體制的穩定,武士階級不再是戰備集團,不再憑仗刀劍之術揚名立萬,以劍客聞名的宮本武藏,晚年時期放下雙刀,潛心學習書法和作畫,即為武士們仿傚的範例。這就是說,頂尖的武士開始轉換身份,成為知識學問的傳播者,與極少數農民和商人形成了知識階級,尤其與愛好藝術和學問(儒學)的農民,以及下級武士之間,不拘身份差別地相互交流。和辻哲郎《日本倫理思想史》(岩波書店 1952年)一書指出,這種類型的知識階級集團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普遍。當然,德川幕府在推行儒化規訓之外,對於抑制和迫害基督教徒是極為殘酷無情的。在官逼民反的島原之亂(1637-1638)中,德川幕府即派出37000名兵力進行了鎮壓和掃蕩,據說,當時宮本武藏亦代表幕府軍隊參與這場以「消滅邪教」為名的戰役。這是發生於幕府初期最大規模的一場人民起義,亦是幕府體制結束前的最後一場內戰。
吊詭的是,隨著神國(君權神授)意識的發展,天皇的神性日益得到強化,加上德川晚期政治體制陷入危機,因而容易形成一種氣氛,即主張轉向以天皇為中心的體制。以開國論者來看,德川幕府末年即使沒有直面西歐各國的壓力,上述事態遲早也會發生。西歐戰艦的威力使日本人正視造船技術的落後,經由這個恐懼的誘發,卻也使得西歐技術和神國思惟奇妙地結合了起來。因此,到了幕府晚期,讓許多處於存亡之秋的知識階級,更有理由提出「和魂洋才」的主張,認為這才是日本人應取的康莊大道。他們甚至表現出自己的先見之明,幕府體制做出正確的選擇是,透過儒教思想的鞏固,並把這批武士訓練成可用的現代化的尖兵,進而創建了現代化的軍隊和工廠,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後,快速地推動「富國強兵」的政策。這是開國派扶植明治天皇成功取得政權之後,對於儒學這門統治術所做出的新見解。與此相比,現代的哲學家對這段歷史進程的任何概括,似乎都不及於實際掌控政權者來得力道遒勁。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