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日本美學探幽(上)

我對於日本人傳統的審美意識,尤其對於日本美學的起源和形成史,一直抱有很強烈的興趣。但話說回來,我不是日本美學的研究者,沒有掌握方法論,僅憑著這份熱衷,終究是寸步難行的。進一步地說,少了這些有利的條件,等同於我不得其門而入,而我卻又想進入探幽,形成了矛盾心理。這樣一來,我就更需要獲得某種途徑了,哪怕微亮的窗口,都是重要的指引。於是,我心想,在沒有找到確切方法之前,我何不從日本的歷史當中,找出蛛絲馬跡,將它當成線索呢? 
從日本的歷史來看,在明治天皇建立政權之前,日本的經濟基礎都是依靠農業生產來維繫著的。這時,日本天皇有一個重要的職責,每年必須舉行新嘗祭和神嘗祭祈敬天地使其穀物豐收。在封建制度建立以前,武士階級仍然處於「兵農不分離」體制內。簡言之,在戰國時期地方諸侯徵召農民當兵作戰,將他們調離農耕生活給予軍事訓練組成軍隊。然而,到了江戶時期,德川幕府開始掌控國家大政,採取身分階級制度和「兵農分離」政策,臨時編制的農民被解除了武裝,就此武士和農民劃下明確的階級界線。而地方諸侯與武士的情況稍有不同,他們可以占有農民,寄生在賦稅納糧的農民身上。事實上,日本的武士多半出身地方望族,不打仗的時候,他們也要放下武士之刀種田。姑且不提武士階級的道德修為和自尊,他們從根本上仍然具有農民的特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觀念已植根於日本人的思惟方式之中,並在形成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形塑和支配著日本人的審美觀念。 
對平凡大眾而言,在尚未形成真正自我的美學之前,物質生活終究處於優先的地位。比起藝術鑑賞或提高文化修為這種不必要的裝飾品,埋頭工作的呼求,自是來得重要得多,亦即抽象的審美活動敵不過維繫生命的物質需求。對他們而言,這種對於高尚文化的追求,乃至於耽溺在文學藝術的美好境地中,僅止是有閒階級手中的鏡花水月而已,是極為脆弱和不可靠的。他們甚至可以歷史為鑑,找到反駁的根據。例如,為了避開貴族文化的京都,源賴朝在鎌倉建立幕府,織田信長另建安土城,豐臣秀吉居住在大坂城,德川家康則移往江戶,推動德川氏風格的幕府體制。我們不妨把這種與貴族文化劃線為界和保持距離,致力於體質剛健的世俗文化的存續,視為武士階級的力量展現,與此同時,它亦是最具現實主義的穩健做法: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可直視文化輝煌的京都,儘快把好奇眺望的目光收回來,把它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