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稿值多少
日前,報載作家村上春樹舉行記者會,表明他將自己的手稿(草稿)、近2萬張唱片和藏書,以及其小說世界各國的譯本,全數捐贈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收藏。對此校方亦立即做出回應,今後將充分運用這些資料,設置國際性的研究中心「村上ライブラリー(仮称)」,以方便更多研究者到訪。的確,這是春樹迷最大的福音,這個圖書館運作成功,必然使村上小說風潮持續發燒,彌補他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遺憾。
對我而言,這則消息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即作家的手稿了。就我印象記憶所及,日本作家的手稿行情向來售價不菲,不管它們在拍賣會上或古舊書店裡,都不可能輕易獲得的。換言之,你若想珍藏作家的手稿,哪怕那幾張稿紙上,已布滿出版社編輯各種注記的符號,甚至親筆字跡潦草難辨,你不砸下重金求購,是很難夢想成真的。當然,追求作家的手稿並無對錯之分,也不必承受文化道德風險,在某種程度上它忠實反映出鐵幹狂粉和追隨者們的心願。此外,這道餘光還延伸至收藏家在內,他們投資眼光精到,敢於在哪個時機購進,在享受鑑定作家手稿的過程中,度過美好愉快的時光,直到最後,他們仍然有辦法轉售出去。或許這就是促成著名作家手稿價格居高下的主客觀的因素吧。
話說回來,撇開上述這些因素,意外拾得作家的手稿(例如夾在書頁裡,連同舊書本書一同售出?這種可能性很低,就算果真暗藏其中,古舊書業者在整理進貨之時,經由其鷹隼般的檢視翻閱,(手稿)早就被挑選或保釋出來了,不可能流入淘書者手裡),通常最後是出於自己誤認,只是無用的紙片而已,與作家毫不干係。既然如此,我們作為以閱讀為樂的普通讀者,比起呈上書籍給作家簽名,其意義難道就遜色於作家的手稿嗎?相反的,同行作家又是如何待它呢?當他們伏案寫作尤其寫得枯竭的時候,垃圾桶輕易就能找到作家丟棄和生產的「草稿」,而這些手稿沒走出作家的書房,沒有登上書市之前,它們自始至終僅只是紙屑而已。
以小說《普賢》獲得芥川獎,並翻譯過紀德《背德者》的日本作家石川淳,於1967年5月號的《圖書》刊物上,發表了一篇隨筆,後來收錄於《夷齋小識》一書中。事實上,這篇隨筆不長,大約四百餘字左右,寫得言簡意賅。我概括如下。他說,一次他從某家古舊書店門前經過,忽然看見了玻璃櫥窗前有奇異的光景----展示著數枚作家用鋼筆寫作的小說手稿。乍看去,玻璃櫥窗展示的稿紙很普通,即一般四百字稿紙,他無意評論字跡的好壞。他只覺得好奇,欠身探看了一下標價:「哇,這售價可不便宜!」
據石川淳所述,他不明白僅只是幾張手稿,古舊書店為何要標此高價?在他看來,那份手稿顯然無法長期保存,等同於無用的廢紙,他懷疑天底下真有傻瓜願意掏錢買下它嗎?而且,依照該手稿的狀況來看,這部小說已經付印成書了,如果作家很想保留親筆手稿,他可以多複印幾張備存。他認為,如果文壇前輩用和紙和筆墨寫就的稿本,又尚未出刊的話,很可能就會變成貴重的骨董文物。但是儘管如此,後代子孫是否有此必要,為了擁有或禁閉這部書稿,而阻礙書籍的流通嗎?總結地說,他並沒有否定手稿的重要性,也不希望有人藉機哄抬手稿的價格,把作家的手稿當成待價而沽的商品。現代的紙張和印刷技術的確會抹消骨董文物的價值,但始終埋在故紙堆中的書稿,難道就不怕沉默的蠹魚們,在哪個時刻進行靜悄悄的復仇嗎?
回到我的情況。
在我還未掌握快速打字,從爬稿子到高度依頼手寫板輸入之前,我因於翻譯和寫作需要也生產過許多手稿,但在我看來,它們絕不是什麼重要的文物,於我僅只是較具自我紀念的東西,紀錄著我曾經從事精神勞動的印跡罷了。除此之外,我認為它們有自己的立足點,充分展現著自信和尊嚴,絕不容日後我受到名利場的誘惑,假借它們的名義行詐騙之實。不過關於這點,我們倒是默契十足。我敢於坦言,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尊重彼此的見解。
圖二取自日本NHK畫面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