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周末讀書(隨筆)


我長期處於寫作多於閱讀的狀態中,愈來愈覺得,文友辜振豐說法精闢,寫作是很耗費精、氣、神的精神活動了。不過,我明知問題所在,卻遲遲未恢復正常的生活習慣。有些時候,我應當到戶外多走動晃盪的,偏巧在這念頭出現之時,寫作的意念突然闖入我的心頭,照理說,我應該放下一切,走向戶外的世界去,別讓寫作的念頭絆住。不過,這時我另個分身,旋即把我緊緊拉住,要我別急於開筆,而要多開卷讀書,不可急躁膚淺,不可為文而情,否則不可能寫出真誠的文字來。面臨這種時刻,我最終還是聽從分身的勸告,安靜和安頓下來,仔細翻閱感興趣的書籍,由它帶領我進入未知而奇妙的領域。

依照我的分身指示,今天我從雜亂的書堆中,取出去年六月出版的科普著作《誰是剽竊者》。這是一本探討牛頓與萊布尼茨誰先創立微積分爭議的論述,內容精采充實。我起了個大早,開始專注閱讀起來,我發現,該書的譯文流暢洗練,加快了我閱讀的速度,直到吃中飯以前,我約莫讀了半本左右。在閱讀過程中,我充分享受作者以宏觀的歷史角度,敘述兩位科學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具體呈顯出他們面臨的各種困境。例如, 166692日,倫敦城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火災,由於城裡多半為木構造房屋,地板上總是鋪著乾草,一間挨著一間,很快就被大火所吞噬了。而這樣的恐怖災情,也撲向了英國的印刷業,因為這使得用來印書的紙價高漲不跌,牛頓要出版數學家的長篇著作變得不可能,除非他寫的只是流行的小冊子或傳單。就作為讀者的我而言,英國當時遇到這種出版困境,即使至今讀來,仍然令我感到震驚。因為相較於現今的台灣印刷出版,只要你有能耐本事寫出鴻篇鉅作,寫出大部頭著作來,只怕你真的窮得快要被餓鬼抓走,或者最終選擇自費出版,它們都有付諸問世的機會。我想,有此良好的條件,自命清高的作家們能不為寫作這個志業鞠躬盡瘁嗎?


出於思想史家如何形成對我的誘惑,在閱讀之際,我總要留意這方面的事例。果真,作者在文中有相似的描述,讓我受益良多。他說,牛頓逝世75年後,伏爾泰寫了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的確感動著許多讀者。但是,這個故事簡化了牛頓發現引力定律的過程。根本就不是所謂的瞬間頓悟(或蘋果掉落這回事)使牛頓洞察了萬有引力,真正讓牛頓完成這個發現的是,他在書房裡枯燥而漫長的閱讀、寫作、計算和實驗結果。讀到這裡,我不由得要自責起來。直言之,比起牛頓的勤奮刻苦學習的精神,我這種不夠大氣的付出,實在不足為道呀。在此,或許日本語的「自宅謹慎」一詞,對於我反而是適用的。周末,我原本就應當自禁家中,更潛心讀書思過才是。而且,即使做到這種地步,還不能稱為自虐史觀的範例,頂多保住了屬於自己的時間,不讓時間白白流失永不回頭罷了。我的分身總結地說,諸君若能如此自由愉快的閱讀,即是人間的萬得福了,讀書亦是自求多福的源泉之一。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