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筆譯隨想

多年以來,我在文化大學中日筆譯班授課,鼓勵和結識了許多翻譯同好(同學),感到非常愉快。其中,有一堂人文社會的筆譯課程,講義是我擔網編輯。為了讓熱情的學員實學致用,以及回訓的舊生們 ,都能經驗不同的文本練習,得以精進不枉費學費。因此,我每一期都會變更講義內容,使之與時俱進充滿新生的吸引力,這樣做有許多好處,可防止自己退步,以避免陷入誤人子弟的泥淖中。
在講解和導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希望學生們盡情發揮,擺脫日文語法的束縛,不可把按字面的硬譯(文字搬家),而當成忠於原著(當然,也有譯者認為文字搬家才是正統)的精神。在此,撇開翻譯方法論的爭議,我覺得比這更重要的是,譯者對於文本背後的社會思想的理解,是否做到深刻而內化,不人云亦云,一切不被流行牽著鼻子走。舉例而言,近幾年來,日本「無緣死」「無緣社會」的問題,開始受到社會學家的關注。然而,「無緣」這個概念,從日本引進臺灣之後,我們沒有轉化和對應成同等的社會意涵,死命扣住「無緣」的外衣,而不為讀者 (他者)釋義補充,使得我們因此喪失了理解「弱勢的日本人為何陷入孤立無援(無緣)的社會」境況的機會?
以我而言,對於這種議題的書籍,我與學生們同樣是個初學者,必須重新學習社會學的論述,掌握這個領域的術語,儘管無法練到專家地步,至少不可離譜,如此才能無愧於自己和讀者,不使盲人帶路成為無情的事實。順便一提,最近我聽到一則化妝品的電視廣告詞----敏弱肌。乍聽下,我實在一頭霧水,若不看畫面,還以是推銷「糥米雞」的廣告呢。這個直接照搬日語的流行語,今後大概仍然會得到追隨者的支持。類似的效應,使我想起了一則笑話。我的朋友A好學不倦,進入研究所學習臺灣文學。某日,他困惑地問我,作者說他早上喝了一杯「惹思敏」?什麼是「惹思敏」?剛開始,我詼諧以告,「惹思敏」大概是女星楊思敏的妹妹吧?這話逗得他哈哈大笑,他當然不信。毋庸置疑,「惹思敏」即是「jessamine茉莉花」茶的音譯,只是我依然回到他的困惑:這麼簡單的名詞,為什麼那位教授竟然可滑然而過呢?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