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裡的日本飲食史
依我的經驗和觀察,凡是男性多半喜歡吃日本拉麵,我也不例外,每次到新宿車站巡訪舊書,一定到東歌舞伎町附近的拉麵店,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麵,這才算完成某種飲食的儀式。如果說,這是男性消費者的怪癖,好像有幾分道理,反正你走進口碑甚佳的拉麵店,看到的就是這幅光景。只不過,我固然愛吃日本的拉麵,卻不到忠貞鐵幹的程度,要我排隊等候半小時以上,我是辦不到的,寧願到便利商店買兩個飯糰裹腹。
然而,我對於關於日式拉麵的故事和電視劇卻很感興趣,付出再多時間,我都欣然接受。更何況,那種探討日式拉麵的歷史演變,援引史料豐富的著述,自然要買來快意閱讀一下。我在顧若鵬《拉麵:食物裡的日本史》一書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章節。在第七章「日本帝國與日本飲食」中,作者引述了川本三郎的《大正幻影》這本書,顯現出其博學多聞的功底。在作者看來,川本三郎把置身在1920-1930年代的日本人,對於中國文化和中國飲食愛恨交加的心理,寫得入木三分,讓他大為感佩,尤其藉由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佐藤春夫,以及其他作家留下的文字,做出的深刻剖析,更突顯此書在論述和建構日本飲食史方面的重要性。
例如,谷崎潤一郎曾在1919年《朝日新聞》(大阪版)發表了一篇文章〈支那的料理〉,谷崎潤一郎說,他從小就覺得中國菜比西餐好吃得多,他尤為喜愛在沈陽的一家中國餐館,他們的菜比東京任何一家餐館做的都要好。然而,谷崎並不是說所有的中國菜,他都照單全收,好比他直截道出,「我喜歡中國食物,但我無法接受大蒜的味道,因為吃完第二天,我都覺得小便充滿大蒜的臭味,這可讓我感到頭疼。客觀而言,谷崎對於大蒜的排斥,並非只是他個人的問題,因為在那個年代的日本人,即使生活在大正時代的繁榮社會裡,他們依舊保持著清淡的飲食習慣,大蒜刺鼻的味道顯得格格不入。對此現象,川本三郎是有所批判的。在他認為,這是日本知識分子的自我迷失,迷失了真實本性,因此日本知識分子與消費者試圖用中國或其他國家的外來產品取代他們認為自己所去的部分,這就是在那個年代日本人追逐追求中國熱潮的原因所在。
換言之,他將日本人對於「外來」商品增激的消費現象,視為「對於外國(商品)的崇拜」,而吃拉麵也是這種形式的一部分。進一步說,更多的日本大眾「食物盛宴」的特徵,都顯現在1930年代晚期的大眾文化裡,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工人或乞丐走到東京的庶民社會空間,都能吃到來自不同國家風味的食物。而僅止這樣的描述,就鼓勵我們從日本拉麵的歷史,暢意地進入大正時期的大眾飲食文化。就此意義來說,這本書似乎已發揮極大的啟發作用了。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