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死亡作家及其庫存

按照新聞傳播的理論,凡是各界名人或作家一旦辭世,必定予以熱烈的報導,而且總要連續喧囂好多日方可能停息。
眾所周知,19701125日,三島由紀夫悲壯自死,轟動了整個日本社會。翌日,報紙頭版刊出了三島由紀夫的頭顱,為這起悲慘的事件震蕩出新的餘波。首先,書店十萬火急打電話給出版社,他們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內,在書店擺滿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因為三島迷們來勢洶洶,就要來搶購他的著作。對書店而言,這是莫大的喜訊。當日,出版社的倉管員比平常提早上班,立刻確認庫存,分配給每家書店。三島不愧是文壇的天王巨星,由此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出版社的庫存,旋即銷售一空。


兩年後的416日,著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也自殺身亡,給社會留下了諸多錯愕。照理說,川端獲頒諾獎知名度極高,在他死後,其作品著述應該和三島一樣,立刻暢銷到缺貨狀態。但是情況相反,三端的作品銷售成績不佳,為數不少的退書又送回出版社的倉庫。這樣的現象使得整個出版社開始思考:名作家的死亡果真有助於書籍的暢銷嗎?從那以後,許多出版社得出一個共識,他們不想大發作家的死難財。不過,讀者是否買單又是另一回事。書店的態度是,一旦有名作家逝世,無論如何就得備齊該作家生前的作品。順便一提,1987年左右,向田邦子和千葉敦子生前的作品銷路奇佳。石原裕次郎的死亡,把名人效應推到了巓峰。電視立即製作特別節目,重播他主演的電影,他的唱片銷路直線攀升,周刊和月刊雜誌以很大篇幅全報導他的生涯。看來石原死後造成的轟動,又是另一個奇特的例外,似乎不影響大發死亡財的立場。要解明這種事情,或許真的只能交由上天來主持裁定了。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