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說中的史詩(讀書隨筆)
每次閱讀印度小說,我在總是其字裡行間有許多新的發現,那是一種來自不預期,卻突然而降的驚喜。有些時候,我甚至擅自這樣解釋,可能我以期待獲得啟示的心情來閱讀這個文本,而這個文本自身慷慨大度,它直接越過簡約的文字載體,以其原有傳統宗教文化的力量,注入到我向來貧弱的閱讀視野裡。就此而言,我的感受猶為深刻。毋寧說,之後我只有更為崇敬,像等待的啟蒙者那樣,一心渴求見到理性的光明。
我在《罌粟海》這部描敘愛情、陰謀、罪行、無知相互糾纏的長篇小說中,就獲得了新奇的發現。在小說中,作者提及信仰印度教的勞工們,因為不堪長期苦力勞役,那些趁機試圖脫逃,卻失風又被抓回去的人,就要直面嚴苛的處罰。此外,更糟糕的是,他們居住的環境,非常不利於這些底層的苦命人。在這氣候濕熱異常的威脅下,他們多半感到身體不適,有的很幸運得到恢復,但對於生活絕望的人,寧願這樣病下去直到死亡。因為他們再也無法承受這無休止的等待、謠言流竄和囚禁的折磨了。
讀到這裡,苦命的印度教徒似乎已走到生命的盡頭了,然而,作者卻又及時地遞給他們希望的火把,照亮苦難道路的前方。簡言之,他們為了對抗這些謠言和惡耗帶來的恐懼,當天,上工出發以前,必定要舉行宗教儀代,虔誠的禮拜禱告,並吟誦印度史詩《羅摩功行之湖》,以獲得生命與性靈的救贖。僅止這樣的描寫,我即有理由認為,即使在苦難的時刻裡,這些苦力們仍然依靠印度傳統史詩的力量,藉由那種奧祕而不可言說的力量,為自我找到安頓的位置。
嚴格說來,我從閱讀這部小說開始,到與小說人物的共同經歷中,就是幸運的收穫者,因為在我學習印度文化哲學的過程中,又多了一重要的啟示,多了擴展精神世界的兩只眼睛。說著說著,我禁不住從書架裡取出《羅摩功行之湖》中譯本來。我愉悅重新地翻閱著這本書,在這神祕的召喚下,也想從中得到這種殊勝的力量,尤其在我精神萎靡不振的時候,靜心下來閱讀印度史詩,應當算是另類的自我療救吧,而我習慣地稱它為,屬於以個人主體性為對象的自我拯救。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