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尋找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

約莫20088月,我在明目書社台北店購得《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這本譯筆流暢的厚書,就被其精采的電影評論所吸引,而這也讓我對德國電影心理史產生了興趣。坦白說,我對於作者的經歷一無所知。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是誰?我看不懂德文,所以只能盡己所能,尋找他出版過的中譯本,但是有些時候,找書仍然需要方法途徑,需要某些運氣福份。首先,我用最笨拙的方法,先將全書通讀一遍。我猜想,在其文脈展開的敘述中,應該會提及相關的著作,或者類似的文獻。果不其然。這本書向我透露了一個新消息。原來他所寫的《電影的本性》一書,1982年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即已出版了中譯本。問題是,我要如何方能找到這本專書?毋庸置疑,如此冷門的書籍,必定早已絕版,不可能在臺灣書市順利購得。不過,當時我那股找書的熱情,卻因其後其他雜事纏絆,就這樣耽擱了下來。
去年6月,我突然心血來潮似的想起,明目書社似乎有代客標購古書或絕版書的服務。我心想,事不宜遲,趕緊將書目發給了明目老闆娘,委請其北京的員工到孔夫子舊書網下單。所幸,這本書並未受到太多矚目或刻意哄抬,因此售價相對便宜(含運費152元),店家收款後又順利出貨,一個月後,我終於收到了這本奇遇之書。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只是我尋找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第二站。而且,今後中國應該會繼續出版他的著作。


我這個預想又得到了應驗。今年1月,我無意間瀏覽豆瓣網的新書訊,又有了新的發現----《雇員門》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而且同個譯者黎靜,其譯筆精準到位,令人讀來愉悅。我當然要立即下單。到了7月,我又發現其《偵探小說》(哲學論文)出版,旋即向明目書社寄去訂單。這次,不知什麼原因,連了四、五個月,今天傍晚在台北店,我總算才得到他的第四本中譯本。至於,為何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文章如此吸引我?我只能說其深刻的思想見地,具有一種特殊的魔力,使我渾然不覺地跟隨並安心地走向他所建構的互為辯證的世界裡。此外,我還從這個早年為《法蘭克福報》的記者,時事評論員,因持續撰文對「納粹」強烈批判,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後於1941年輾轉到達紐約,定居美國的德國作家、社會學家、文化批評家和電影理論家身上,看到了一種強大而令人復興的精神。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