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齋----尾崎秀樹(上)
文學評論家尾崎秀樹寫過許多擲地有聲的書評,而支撐這些書評的基石,正是來自平日勤讀群書、思考,最後以文字形式呈現出來。我們細究推想,要成就這些豐碩的業績,他的書齋和藏書必定發揮重要作用,吸引著愛書人的好奇。
我依照這個方向搜尋,果真有了發現。尾崎秀樹這篇書話文章,收錄於《我的書齋》(竹井出版
昭和53(1978)年)一書中。他在該書中提及的細節,以及讀書生活,使我們進一步了解評論家的日常生活事務。
他在文章中說,他的家是二層樓建築。一樓為家人的生活空間,除了客廳之外,有三個日式房間,其中一個房間,為祕書兼助理使用。他在二樓工作(寫作),兒子使用一個房間,其餘全部被他占領了。他工作的地方,占住六個房間,西側有三個書庫,東側有一半以上為書籍填滿。他在這個房間寫作,既用來接待取稿的編輯,又兼做寢室用途。換言之,這裡就是他最親近的書齋。他的住家原本不大,後來,書籍的數量暴增起來,只好增建了二樓書庫和會客室。然而,考量將來書籍愈積愈多的現實,這房子必須承載書籍的重量,他得仔細計算強化建材的鞏固,只好往地下挖了七十公分以鋼筋鐵條加固。書架採用鐵製品,並量製尺寸組合。這些鐵製品加總起來,足有好幾公噸之重。由於所有房間的牆面全被書籍占滿,騰不出多餘的空間掛上圖畫。
依他自己估計,其家中藏書數量,頂多鄉下小型圖書館的規模,但整理這些書可大費周章。他平時就自購書籍,每日又收到出版社和作者寄來的贈書,約莫二、三十冊之多,以這種速度增加的話,房間裡的書籍自然要愈積愈多。在他看來,報紙和雜誌最難整理。關於新聞剪報,由其祕書負責打理分類。祕書每天的工作,以文藝副刊為主,依作者和項目分類,經常受到介紹的書籍,必須置入特別的檔案夾。在周刊雜誌方面,包括給兒童閱讀的漫畫,必須整年份冊數保存下來。不過,雜誌種類很多,一年份積存下來,其數量很驚人。書庫裝不下,就堆到書庫下方的車庫,使得車子只能往庭院前探出,承受風吹雨淋。
尾崎秀樹通常這樣分類,亦即把單行本依項目和作者分類,然後再細分為四類;其一,當前必須閱讀的書籍;其二,暫且不讀而備存之書;其三,依需要閱讀而作為資料存下,將來執筆所需僅閱讀部分之用。以前,他經常到神田町的古舊書店購書,可寫作過於忙碌,幾乎很難擠出時間到那裡閒逛。這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覓得好書的機會愈來愈少,其次是各出版社給他寄贈甫出版的新書。此外,他平時即很關注刊登在報紙上的書籍廣告,這些新書多半成為他寫作的題材。同樣的,雜誌目次他也看得仔細,需要的話就剪下保留。他想購買新書的時候,就前往書店,至於購買古舊書籍,全國古舊書店定期將圖書目錄寄給他,他選定以後,打電話訂購郵寄過來。他認為,比起集市壯大的神田古舊書店,當時外縣市的古舊書店似乎較有奇書迸現。因此,他得空的時候,就專程到那些書店巡禮一番,所有愛書人都知道這門道,而且視為最大的樂趣。
他在書齋的生活,按部就班如同公司上班族。儘管在自家書房裡寫作,他嚴格規定每天必須三、四千字的文字產出,務必達到這個定額。進入中年以後,他不再熬夜爬格子,而是改為早上寫作。他清晨六點起床,開始瀏覽新聞報紙。這時候家人尚在睡覺,兩隻家貓陪伴他,他拿著紅色鉛筆在報紙的書籍廣告上圈劃記號。最遲到七點半,他就開始進入寫作狀態,一直寫到中午、下午兩點左右。在他執筆過程度中,有時超過午餐時間,他便利用傍晚之前的時間,查閱翌日寫稿和長篇連載所需的資料。這些工作都必須於傍晚前完成,因為之後演講、座談會,以及其他場合,都將使用到這些資料。當然,他也有出門辦事的需求,但忙完這些工作,已經晚上八、九點鐘。那天,若沒喝點小酒的話,他回家以後,立刻倒頭睡覺。他每天都是這樣的生活形態,與受薪階層的上班族無異。
他說,可能是體質因素使然,他之所在早上寫作,是因為頭腦思緒較為清晰。不過,持續寫到中午時分,思路便開始模糊起來。這時,他就隨意看書和查找類料什麼的,再不行的話,就到屋外走動,抑或找朋友聊談。尤其在撰寫長篇文章,有時進行得並不順利,陷入苦思和停頓的困局裡,他當然得盡快擺脫這種狀態。因此,他通常採取這樣的方法,先完成某個段落後,再回到原先的架構和思路上。還有一種情形,他受邀到外縣市演講和採訪,每日規定的寫作計畫就會受到影響,他就得練就在外寫稿的本領。因為每天沒有文字產出,稿債就愈積愈多,趕不上刊登進度。以他的切身經驗而言,出門在外兩天不寫稿,就得花上兩三天時間,方能恢復原本的寫作狀態。若出國旅行一個星期,更要花上四、五天調整,否則成天只能望著稿紙興嘆。(上)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