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也:論作家與孤獨
每個人對於孤獨有其不同的定義。有的人樂於迎接清寂的孤獨,有的人無時無刻就要逃出空乏的孤獨感,還真是因人而異,而與殊途同歸無關。詩人中原中也的隨筆〈作家與孤獨〉,道出了這位詩人置身其中的心理態度,讀來頗有意思。他這樣寫道:
「知識分子面色蒼白(處境窘迫)。相反,那些只要付清月底的帳單便能安心的人,則精神奕奕。世人已迷失了正常的觀念。在他們看來,只要衣食住行無虞的人們,即使經濟蕭條,也比往昔更為活力充沛,絕無沮喪之態。衣食住無缺的人,正因經濟蕭條更不容懈怠,自然比好景氣時更具意志力。至於知識分子則面色蒼白。這類族群本就以理念做支撐,從不認為衣食住行即是全部。然而,世人越是高喊「經濟蕭條、不容懈怠」,對知識分子而言,這般世道便越發難以容身。畢竟,那些本就不需理念的衣食住萬能派,更會將理念視為累贅,甚至連當作消遣都不屑一顧。
如今,觀念之類的東西,簡直成了無用的累贅。單看知識分子群體,比起那些思考或創作的人,例如憑藉語言能力從事翻譯工作之類的人反而更為活躍。當衣食住行尚能滿足的人們,因經濟蕭條而愈發意志消沉,這種氛圍成為社會主流之時,常識便愈發肆無忌憚地橫行。舉例而言,若以「缺乏活力者必有謬誤」這般常識審視當代知識分子,相較於創作者,譯者反而更符合「無謬誤」的標準。這樣一來,知識分子越是展現知識分子特質,在世人眼中就越顯得荒謬可笑。然而,如今連這層界限都已被跨越了,知識分子也開始試圖以「衣食住足即可」之輩的人生觀----所謂「豁達」來約束自身了。
如此一來,這種「不安」豈不更加深了,更為混亂了嗎?
在這裡,我並非刻意強調這個理念,也不是說何種理念最為重要。但知識分子之所以為知識分子,正是因為他們需要超越衣食住這一更高層次,換句話說,他們需要理念並為此投入工作。當今社會竟出現這般景象:那些擅長交際卻將工作視為交際附帶品的知識分子,竟被視為知識分子中相對風光的存在,這根本是本末倒置!我想表達的是,當今,正是只求衣食無缺便足矣的時代----平凡即萬能。而這般平凡為上的時代,無論是否明言所醞釀出的氛圍,既非知性的,亦沒有藝術性。
對此,我既不認為好也不認為壞。不過,能在那樣的氛圍中保持活力,正說明這並非真正的知識分子。
無論那氛圍是否適合知識分子,亦即無論世間是否需要這一觀念,藝術這類事物終究是依賴觀念而存在的。由此推想,如今藝術家們所需要的孤獨,恐怕比往昔更加深重了。」
我的讀友們,你們怎樣評價小林秀雄這篇文字?或者進而提出作家與孤獨的辯證關係?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