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本)與社會貢獻
數日前,在電話中與作家辜振豐討論孫立天《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2024)一書,為何暢銷和受關注的原因。我們得出了幾個共識:作者必須具有市場概念、讀者意識、學術書籍通俗化的重要性(放棄學術用大詞彙,以淺顯流暢而深刻的表述,吸引更多愛好歷史的讀者)、借鑑專業編輯的提點與補強。順此推論,作者若能具備這些條件的助益,縱然書籍出版後,並未一砲而紅,至少其銷量的鼓舞和寫作經驗的提升,將正向積極改變作者的一生。
接下來,我仍然想要談談一個常見的現象:不諳外國語言又買不起高價書籍的人,他們卻熱衷探索東西方學問者的心情。坦率地說,出於上述條件的限制,不諳外語的人,只能依靠翻譯(文本)的導引,逐步建立對於「他者」的認識。儘管在這過程中存在因譯文是否相應譯出原意的問題,或者出現創造性的誤讀,事實上,那都沒有減損讀者的求知欲,不能改變讀者以此為基礎的探索之路。必須說,我這番感慨是有其時代性的,特別是我於1990年代的讀書購書的處境。現今,出版環境不同了。良性競爭刺激出版業更加奮發圖強,這個看似生死存亡關鍵的結果,給讀者帶來利多而省下不少支出。
在此,以熊坂 聡美《雲岡石窟中小窟龕の展開 装飾・空間・工人》(法蔵館,2022)一書為例,日文定價13200日圓,若不是該領域的研究者,或者論文寫作引述的需用,業餘者多半還要觀望一陣子(注:二手好書亦售價不菲)。不過,在歷史文化思想研究上,我是個理性主義者,非但不排斥簡體中文譯本,而是認為閱讀越多文本越能讀出跨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多認識另一種新視角和新方法。不久前,我發現了熊坂聪美《云冈石窟中小窟龛的展开:装饰·空间·工匠》(福建人民出版社,2024-11)中譯本,真是有點小驚喜,因為在原文未入手之前,我以441元即可先讀為快了。
此外,我還因找尋相關資料之外,意外得知木下杢太郎(太田正雄
1885-1945)《云冈日录=雲岡日錄》,在其詩人和劇作家翻譯家的身分之外,也想探讀他在美術史方面的成果。所以,說到這裡,我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種敬意,感謝優異的譯本。依我看,它有啟蒙開智的效用,有時候還能帶領讀者走出自以為是的峽谷。(2024年12月20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